来源:https://m.bjnews.com.cn/detail/167196267214474.html?shareuser=167203055513391
中年创业,他用半个世纪再续祖业传承
今年58岁的张维平是泉苑源源茶庄的负责人。100年前的泉州府,“泉苑”招牌无人不知。1797年,张维平的先祖张白源,带着儿子张满水从同安(泉州府同安县,今厦门市同安区)到今泉州城区摆摊贩卖茶叶,打拼16年后,在涂门街胭脂巷口租了店面开设茶庄,取父子名讳中的“白”与“水”合成“泉”字,取名为泉苑茶庄。这是泉州府第一家茶庄。
当年,泉苑茶庄为了品质不惜血本,茶庄产的“水仙种茶”“铁罗汉”,选用的是武夷山岩茶 “头春”嫩芽,在仓库里储存整整四年,方才烘焙加工成熟茶。当年武夷岩茶产量稀少,茶庄不惜投入巨资,承包了武夷山的青云岩、磊珠岩、弥陀岩、慧苑岩等主要茶山。
很快,泉苑茶庄成为泉州一带最负盛名的茶庄。在第四代掌门人张聪明执掌期间,清朝宣统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慕名来泉州品茗,盛赞其为“茶中至尊”。在陈宝琛的推荐下,1898年,泉苑茶庄的5个茶品远赴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,获得铜奖。
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,运茶通道几乎被战火切断,南洋销路严重受阻、侨汇停顿,泉苑茶庄的营业额骤降。上世纪50年代,泉苑茶庄改造成公私合营,“泉苑”品牌变更为“玉女峰”,新品牌名字改革开放后被注销。“泉苑”这个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的老字号,一度在行业里销声匿迹。
张维平8岁时和爷爷张祖泽学家传制茶技艺。爷爷告诉他,不同于许多其他种类的茶,武夷岩茶在烘干的基础上还需用文火慢焙,让炭火把茶青焙足焙透,如果火候合适,茶条表面会呈现“蛙皮状”,这就是制茶人所说的“蛤蟆背”。蛤蟆背的出现,说明“火已攻进”,成茶品质才够好。
上世纪90年代,张维平办了家服装厂,积累下资金后,便开始卖自己做的茶叶。一开始,他不敢用“泉苑”二字,怕做得不好,有辱祖上的招牌。他用“源源”二字注册了商标,但遵守祖上当年定下的规矩:为保证茶叶品质,自行在武夷山建厂包茶山,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;每年收购的岩茶,只采“头春”;储存4年以上的岩茶,才能作为水仙种茶的原料;品质稍差的茶,坚持不卖,只作为顾客大量购买的赠品;为避免储存时的损耗,包装时每包都会比额定的多出一点,以保证销售时不会缺斤短两。
40岁那年,张维平放弃了利润可观的服装公司,全力做茶庄。源源茗茶很快在泉州打响了品牌,张维平终于有了信心,在品牌上加了“泉苑”二字。“福建老字号”“闽南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·泉苑茶庄”等一系列的荣誉纷至沓来,沉寂多年的老字号又一次出现在泉州城里。
“‘泉苑源源’四个字,象征着‘泉苑’二字源源不断地传承。”张维平说,他经常独自思量,茶庄目前的影响力,和先祖那时不能同日而语,“我这大半生的努力,就是要让世人知道,泉苑还有后人在延续这条道路。”
近三年,张维平的茶庄销量受到冲击,甚至有一段时期,同比卖出的茶叶数量仅是疫情前的一半。张维平说,他通过泡茶悟出的一个道理——人生处世态度,要像喝茶一样,拿得起,也能放得下。
张维平说,为了让茶青炼就“蛤蟆背”,手工制茶的师傅需要连续十来个小时在炉火边观察,叶面的外形慢慢变化,直到颜色均匀一致,花果香气散发出来,捋一条进口中能感到它的顺滑醇厚。这时候,茶叶具备了稳定的品质,而人的意志经过长时间的煎熬,心如止水,烦躁了无。
电话:400 6660 999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灵慈街龙光楼
旗下品牌: